<script src="https://ext.pixnet.tv/user/cck202/embed/autoplay-loop/773694465.js?t=m"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於創寺的傳說在當地有數種版本。有版本是以前有三位比丘各揹著一尊觀音菩薩像一同來台,各尋一地立寺,大媽落腳在赤山巖(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二媽安居在火山岩(白河關子嶺火山大仙寺),三媽結茅在半天岩。另一種版本是前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白聖長老根據能元和尚所寫之沿革,說有一名七十餘歲的僧侶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來此,嘆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於是斬荊棘闢草萊,結茅其間,再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音聖像而供奉之。因僧從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名為半天岩;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取寺為紫雲寺。[3]
自創建以來,可查的興修紀錄共八次。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阿里山通事陳密武告示[4]的〈嚴禁謀奪佛祖香燈碑記〉可知此為紫雲寺擴展的第一階段。〈半天岩重建碑記〉記載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嘉義發生地震,導致寺傾倒十餘年,直至牛斗山首事郭濯海[5]接手重建,歷時四年方在咸豐五年(1855年)完成。1904年的斗六地震、1906年的梅山地震,再度使紫雲寺傾倒十餘年,於1920年由第二任管理人林猛與曾任通事及公田莊區長的劉闊主持重修,在1923年完成。但1941年的中埔地震,使甫修完畢的紫雲寺夷為平地。1947年,劉闊之子劉再生與林猛之子林橘完成第四次重修,之後紫雲寺建築一直保留到至今,期間雖翻修屋頂,不影響建築本體。[6]
戰後,本寺本為天乙法師等比丘尼所主持[7]。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 保護,其後修繕都以修復為主,本體依舊維持1947年的形貌[6]。1989年,地方收回管理權,比丘尼僧團退出[2]。
中國江蘇企業「永安行」宣布,旗下所研發的「氫能自行車系統」正式投入營運,首波將1,000輛氫能自行車投入到江蘇常州的主城區。
共享使用的方式與共享單車一樣,當地市民透過永安行APP掃碼租車,就能騎上氫能自行車,成為首批「嘗鮮」使用者。
永安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投放的氫能自行車車身採用汽車級烤漆,色澤靚麗。結構上,儲氫器隱藏在車架下管處,氫燃料電池系統則安裝在坐墊下方,車輛執行過程中通過氫燃料轉換電能為整車供電,具有長續航、輕量化、高安全等突出優勢。
據悉,該車續航總里程約70公里,最高時速23公里/小時,收費標準為2元(人民幣)/20分鐘。
根據官方資料,從2017年至今,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數千萬元,組建了一支數十人的研發團隊,花了4年時間研發氫能自行車及其系統,以及氫能自行車產業鏈。每一個環節永安行都進行了技術布局。永安行的全球首個「氫能自行車系統」,基本攻克了該領域氫能源的成本、能效轉換、安全性這三大世界級難題。
永安行自建太陽能發電站,產生的電能供應給永安行的製氫機,製氫機通過電解水的方式進行製氫,有效地控制了製氫成本。
「氫能利用的第一個核心難題是製氫成本問題。永安行通過自建太陽能發電站,再將電能供應給製氫機,製氫機通過電解水的方式進行製氫,有效地控制了製氫成本,目前每千克約30元,比鋰電池電動自行車略高。」官方表示。
為解決儲氫安全問題,永安行研發出低壓儲氫器,儲氫壓力由原先的30Mpa下降到2Mpa而且儲氫器的容量提高了40%,使得在整車安全性大大提高的前提下騎行里程也大幅提高,換氫僅需5秒鐘,營運效率也大大提高。
官方表示,相較於鋰電動力來說,氫能自行車不僅提供了可持續零排放的出行解決方案,而且氫燃料電池在生產前和回收處理等全生命產業週期中比較環保,材料回收利用率可達80%以上。
图源常州发布
据介绍,该产品采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技术,用200毫升的水(大约为一杯水的体积)就能产生200升氢气,可驱动氢能自行车行驶40公里。这款制充氢一体机长46cm、高40cm、宽22cm,体积比20寸的行李箱还要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制作清洁能源并储存,解决了两轮电动车不能进户充电的痛点。
此外,微型太阳能制充氢一体机重约15千克,大小与电脑主机相当。制充氢一体机制出的氢气纯度高达99.99%以上,一般200毫升的水仅需5小时即可制充200L氢气。夜间也可以使用市电,只需1度电约0.3元。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继胜介绍,“插上太阳能板,不需要市电就可以制氢,外出旅游、高原藏民没有电同样可以制氢充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