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LxqHo2Pvfm0"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iframe>

 

 https://youtu.be/LxqHo2Pvfm0

 

                   



準提菩薩十八臂 手持各種法器

準提佛母菩薩的準提咒鏡壇

難陀龍王與跋難陀龍王為準提佛母菩薩的脅侍

準提菩薩梵語चुन्दी轉寫:Cundī),為佛教顯教密教所共尊的大菩薩;準提意思是「清淨」,因為音譯或用字不同,又作「準提佛母」、「准胝菩薩」、「尊那菩薩」、「宗達天女」、「純陀天女」等,密宗稱之「蓮花部諸尊之母」、「七俱胝佛母」,密號「最勝金剛」、「清淨金剛」。

多數佛教宗派認為準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又稱準提觀音天人丈夫觀音,歸入六觀音之一,為救度「人道」之觀音菩薩化身。六觀音即:慈航觀音(救拔餓鬼道)、千手觀音(救拔地獄道)、馬頭觀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拔修羅道)、準提觀音(救拔人道)、如意輪觀音(救拔天道)。

因菩薩具有十八隻手,故又俗稱為「十八手觀音」,其造象常讓人誤以為是「千手觀音」。有說法稱摩利支觀音準提菩薩化現。

準提菩薩誕辰普傳為農曆三月十六日,一說三月初六日,或以觀音菩薩誕辰二月十九日再次禮拜。

簡介[編輯]

準提菩薩根據經典為相貌莊嚴的天女像,與摩利支菩薩相似,漢傳佛教菩薩形象多為三目十八臂,手持蓮花、利劍、青珠、五股杵、花鬘、澡瓶、繩索、海螺、梵篋等,表示消災、去惑、增福、延命、超脫輪迴、往生淨土等願;藏傳佛教覺囊派所傳為三面、二十六臂之相。由於菩薩化身無限,亦有戎裝像、出家像等。 準提佛母菩薩的準提咒法也是唐密漢傳獨部密法中的四大法之一。

分部[編輯]

通說準提菩薩即是觀音菩薩,少數宗派則認為準提菩薩是大日如來或者普賢王如來的化身,如東密廣澤流認為準提佛母應屬於「佛部」,不應屬於「觀音部」,小野流則認為此菩薩應屬「觀音部」,認為坊間所謂「十八手觀音」就是「準提觀音」[1]

聖誕[編輯]

準提菩薩聖誕為農曆三月六日或三月十六日,現代佛教團體普遍在三月十六日舉行聖誕法會等,三月十六日一說,可見於民間流傳之農民曆所附神佛聖誕表中,以及部份傾向傳統或宗教團體印刷之日、月曆等;古代記載卻是三月初六日[2]

經典[編輯]

  • 佛經
    •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
    •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行法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遼‧沙門道㲀集
    • 《準提淨業》明‧謝於教
    • 《準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清‧夏道人集

神咒[編輯]

該位大菩薩的準提神咒以靈驗而著稱,且持誦者只要虔誠又具善心,無論在家出家茹素、食肉,一律可得福佑、如願[3]。此乃準提佛母菩薩之大悲願力,然行者若能漸次斷酒斷肉,亦善也。

其偈曰: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 南無。颯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 namaḥ saptānām samyaksambuddha koṭīnām|tadyathā| oṃ cale cule cundī svāhā|

脅侍[編輯]

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在準提佛母菩薩的塑、畫像中,二者位於菩薩身側,形象有作二名龍王相,亦有作二名長者相。

化現[編輯]

漢傳佛教摩利支菩薩被視為準提佛母菩薩[4]化身摩利支菩薩道教奉祀的斗姥元君,斗姥元君與準提佛母菩薩的胸前手印也極其近似。

民間信仰準提佛母菩薩是滿願的大菩薩,有時也稱為母娘,為靈山派歸入「五母信仰」中。五母之組合各有說法,總歸為五位母性形相之神祇或菩薩。

藏密有一種說法,準提佛母是普賢王如來的化現,法身準提佛母,報身觀世音菩薩,化身綠度母。準提佛母的不共功德是『事業』,所相應的淨土是『極樂世界』 [5]

十八臂準提[編輯]

漢傳佛教或唐密、日本真言宗都以十八臂準提佛母為本尊,在藏傳佛教很少見到以十八臂準提為本尊(多以四臂、二十六臂為本尊),藏傳準提法唯有以頂果欽哲法王所傳承的十八臂準提法,甚為稀有難得 [6]

十八臂準提佛母胸前的手結印契,以總持印說法印最為常見。

最大室內準提像[編輯]

馬來西亞古來普陀村:供奉東南亞最大室內準提菩薩像,平均每天3000人次參觀[7]

參考文獻[編輯]

  1. ^ 準提佛母,概說——部別與名號
  2. ^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5-21.)記載準提佛母菩薩聖誕為三月初六日。
  3. ^ 《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誦持準提陀羅尼,能得到光明獨照。所有罪障盡皆消滅。壽命延長。福德智慧增進。並得致諸佛的庇護。生生世世遠離諸惡趣。迅速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果。準提咒印能夠滅除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淨,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縱然不斷酒肉、妻子。但依法修持。無不成就。」
  4. ^ 密藏道開《如來淵源攷》:「或以準提像,造摩利支菩薩像,一為菩薩無邊化身,無形無相;二則法身即準提也。」
  5. ^ 準提佛母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慈悲、智慧和力量的總集. 七俱胝佛母準提王 阿知上師.  [2018-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1).
  6. ^ 2009年十八臂準提佛母灌頂法會. 虛空法林佛學會.
  7. ^ 東南亞最大室內準提觀音菩薩像 平均每天3000人次參觀. 中國報.






阿含本義-我心覺醒 永離苦受

阿含經書,南北相傳至今約兩千五百年。其現存文字本身,為千年塵土遮蔽,不能說沒有缺陷,然凡人心如此,聖者心如是,佛陀所說古仙人道猶在其中。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1感受

感受是我的苦樂體驗,是擾動,是不平靜,是煩惱。

 

感受的來源有:

一、身體生病,有不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這是身的苦受; 洗澡時有舒服感覺,這是身的樂受。

二、行動激發的感受

善行激發好的感受。善行是善意的行動,如喜愛地撫摸。善行帶來心的樂受;

不善行激發不好的感受。不善行是惡意的行動,如憤怒地咒罵。不善行帶來心的苦受。

行動激發的感受,可以間斷的向後延續,可以延續到後世,直到完全地被體驗。

 

2離苦

我的感受體驗,有苦有樂,有樂者不能免於苦。

 

我不能單單免於苦受,我能做的是,免於感受。免於感受者,免於苦。

 

3放逸

我有兩種狀態,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放逸者,心是渙散的,不統一的,不集中的,不平靜的。

 

放逸者,有感受,時有苦與樂的擾動,無始以來,未有終止,即便有時未有感受。

 

放逸者,發生有善意或惡意的行為。

 

放逸者,體驗當時行動激發的感受,也可以體驗過往行動激發,延續而來的感受。

 

放逸者是迷亂的。

 

放逸,有完全的放逸,有部分的放逸。

 

過分的飽食之後,心易渙散,放逸。

 

 

 

4不放逸

我有兩種狀態,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不放逸,是心的統一,集中。

 

不放逸者,不發生有善意或惡意的行為,但可以發生,不雜有善意或惡意的行為。不放逸者,猶可思考,講述,有身體行為,或不做行為。

 

不放逸,猶有感受。不放逸者,體驗,緣於以往善或惡的行為激發,延續而來的感受。

 

 

5達到不放逸

 

放逸者,我心集中。集中心,集中精神,達到不放逸。

 

如我們知曉如何去達到不放逸,那達到是易不難得。

 

夏日午後,第一堂課,昏昏沉沉,老師一聲注意聽講,打起精神,聚精會神,就是不放逸。

 

心的集中,精神的集中,是不放逸。

 

心不放逸,猶有感受,擾動,不平靜。

 

6當生心暫時解脫

達到心的不放逸,心是集中的,心是統一的。

 

若此時沒有感受,心是平靜的,這就是心的暫時的解脫。

 

若此時體驗到感受,心去平息感受,我消解感受,恢復平靜,這是心的暫時的解脫。

 

我得到暫時的解脫,這是心解脫。

 

心不放逸,體驗感受,心平息之,達心解脫。

 

心不放逸,離於感受,住於平靜,是心解脫。

 

此時的我不發生有善意或惡意的行為,但可以發生,不雜有善意或惡意的行為,我猶可思考,講述,有身體行為,也可以沒有行為。

 

此時的我,離於感受,離於擾動。

 

此時的我是平靜的,我可以平靜地行動。

 

此時的我,離於感受的擾動,這是在當生即時就可以實現的平靜。

 

清醒,平靜,是解脫。

 

但,這是暫時的。

 

心解脫,是不放逸時,住於平靜,離於感受,是當生暫時的平靜,解脫。

 

7依於此身 我不離苦

我依於此身,我沒有離開這個身,我與此身共存,我不能永住於不放逸,我心難免放逸。

 

依於此身之我,心不放逸,離於感受,有當生暫時的平靜,有暫時的解脫,是心解脫。

 

依於此身之我,不能免於放逸,不能免於渙散與迷亂,不能免於感受擾動,不能免於善與惡行為。

 

我依於此,不能免於苦,不能根絕苦,不離苦。

 

依於此色,我心不離苦。

 

色再生,不離苦。色不再生,有苦的根絕。

 

8色身之再生

此色身,無始以來,死去活來,有再生。

 

色身再生有因,有緣起,有條件:我,渴愛地系縛,喜愛地取著,歡喜地依著,有愛意地粘著於此色身。

 

我愛取此色身,有此色身的再生。

 

我不愛取此色身,色身不再生。

 

9無明生愛取

有愛意地粘著於此色身,有因,有緣起,有條件:

 

我認為,這色是我的身體。這是癡見,這是無明,根本的無知。

 

因為我有這樣的認為,所以有,我愛取於此色。

 

我不再有這樣的認為,那麼,我不再愛取此色。

 

10此色非永恆

此色身因愛取而再生,愛取無則不再生,此色身的再生是有條件的,有原因的。

 

如果一個事物的存續是有條件的,有原因的,有所依的,非獨立的,那麼這個事物不是永恆的。

 

此色,不是永恆的。

 

此色,非常。

 

11此色不是我的身體

此色不是永恆的,那麼,此色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軀體,不是我的肉身,不是我的物質之身。

 

因為我的身體,是永恆的。

 

這裏的我,是此心,是此識。

 

12永遠慧解脫

 

我心不放逸,離於感受,心是平靜之時,經由以上之思想路徑,我想到,我意識到,我認知到,我見到,此色身不是我的身體,我不再錯誤地認為:此色是我的身體。

 

當我不再錯誤地認為此色身是我的身體,我不會繼續愛取此色,此色不能再生。

 

此時,若我身故,此色身不再生,這是最後的一生。

 

但是,我心猶在,我猶在。我心不再系縛於身,而不放逸的,平靜的存在著。那是一段新的開始,沒有結束。那不是再生,那沒有死。

 

我不再輪回了。

 

那是永遠的清醒的我。

 

心是平靜時,心做思量,同於古仙人曾有思量,去思量,思量到,想到,見到,解脫,是解脫。

 

這是慧解脫的實現。這是永遠的超越,解脫。

 

我平靜,去想,知道,不愛取,無再生。

 

 

13我是什麼

我,是心,我是識。我即是心,心即是識。無始以來,我依於身,我依於此色,未來以後,此色不再生,我心獨存。

 

我心恒有。

 

我是自我,非梵我不二的真我,是個體的自我,是個體的精神。

 

我可有錯誤的以為,我可有錯誤以為的根除,我可有放逸,我可有不放逸,我可有善惡之行,我可有無善惡意之行,我可有感受的擾動,我可有免於感受。

 

我可有迷亂,我可有覺醒。

 

我可有取著於身,我可有對身的捨棄。

 

我放逸時,善惡升起,感受起伏。我不放逸,行為無有善惡意,可離於感受。

 

我不放逸,心平靜時,如理作意,思此色身的緣起,知此色身非永恆,知此色身非我身,愛取不存,此色身不再生。

 

完全地捨棄此身後,在身完全熄滅後,我永不再迷亂,我是永遠的不放逸的行者,我永離苦受。

 

佛陀當年,說“無我”,“非我”,否定“我”,是對婆羅門梵我不二的真我-阿特曼的否定,這是對外道教法的反對,後世無知,以此糅合為佛家核心作意。

 

錯誤的認知,只導致錯誤的修行。

 

阿含經處處說我,佛陀從未否定真實的,現實的心,識,我。

 

“色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是佛說如理作意的核心。

 

14成就者的身心

根除無明,不再有癡見的成就者,只有這餘下一生。在這餘下一生,並非一定沒有壞的感受。但在這餘下一生,成就者能夠經歷的感受,比起過去往生以來,如七粒石子與喜馬拉雅的比較,少之又少,微不足道。

 

但成就者在這餘下一生,依舊可以經歷好或壞的感受,可以是身體的感受,比如病痛,也可以是壞的行為帶來的壞的感受,比如憂慮之心行帶來的憂慮之苦受。

 

成就者,不再有下一生,不再有下一生的感受,不再有下一生的苦受。成就者根除了未來的苦受。

 

成就者還要面對餘生苦受的問題,成就者還會有放逸,有迷亂,有惡行,且體驗惡行帶來的壞的感受。

 

這是在餘生,有限的時間裏的發生。

 

成就者選擇,去達到不放逸,實現心的平靜,在當生中實現,不做惡行,免於壞的感受。這是成就者在當生的安住,這是防護與自製。

 

然成就者在當生未必能夠始終安住,因此生中,依色身之我,不能完全,確定地免於放逸。

 

比如飲酒,某些藥品,都是可以讓人放逸的,成就者也難免。

 

在此生,在這最後一生,在這輪回最後的路途,成就者,選擇自製與守護地走過,在不平靜中平靜地行,如明月穿行於烏雲。

 

15行

我在不放逸時,我的行為無善意與惡意。

 

我在放逸時,我做善意的行為,或惡意的行為。

 

善行是懷有善意的行為,如憐愛地問候,這帶來好的舒服的感受。這感受因善行而激發,可能向未來延續,即便中有間斷;這感受可能去到後世,直到這好的感受被我完全的體驗。

 

惡行是懷有惡意的行為,如憎惡地咒罵,這帶來壞的不舒服的感受。這感受因惡行而激發,可能向未來延續,即便中有間斷;這感受可能去到後世,直到這壞的感受被我完全的體驗。

 

人之將死,(因善行而激發)沒有被體驗的好的感受,與,(因惡行而激發)沒有被體驗的壞的感受,相衡量,若前後兩者相當,此人留在人間;若前者超出後者較多,未被體驗樂受多者升入天界;若後者超出前者較多,未被體驗苦受多者淪落地獄。

 

 

 

阿含要義

佛陀說法,旨在離苦,要點在兩大核心問題的解決:

 

1.在未來,我如何實現苦的不再生

身不離苦,離苦當捨身。

身有再生,再生有因,如理思維,根除此因,身不再生。色不再生,感受不起,苦受永盡。這是未來的苦的根除。

 

2.在當生,我如何實現苦的隔離

餘生依於此身,餘生有苦。我心集中,集中精神,達不放逸,無有惡意,不做惡行; 平息苦受,離於苦受,心是平靜。

平靜是比身樂與心樂更高的樂。

這是當生的苦的隔離。

 

這是佛陀曾經走過的道路,這是佛陀曾經教導的法。

 

羽生

深圳

微信/QQ: 6696090

修學阿含者可加我微信,備註:阿含

 

個人訂閱號:ahanbiji(阿含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