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楞嚴經「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的解釋前提


生無自性性超越依他起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物故彼無」,既然是因緣和合,所以沒有實際的本質性。就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唯識三十頌》雲: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對應三自性,三無性超越三自性。



三無性:



(1 )相無自性性:「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2 )生無自性性:「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3 )勝義無自性性:「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唯識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相無自性性超越遍計所執性:凡夫妄想執著一切的存在為實有,而遍計所執的相並不存在實際的本體,是幻是假,是諸法空相



生無自性性超越依他起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物故彼無」,既然是因緣和合,所以沒有實際的本質性。就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勝義無自性性超越圓成實性:既然「本無一法可得」,所以也沒有個實際存在的圓成實性相。所以立勝義無自性性。



三自性和三無性,在壇經中對此的用無相、無念、無住來描述,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所以「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最後歸到「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法界遊子:

相無自性性,就是在講「性空」之性。

生無自性性,就是在講「空大」之性。

勝義無自性性,就是在講「本有」之性。(PS..這個「本有」,若從唯識來說,就是心,若從法界論來說就是「心、物」本有。但若從「性空唯名」的角度來說就是「無自性之性」。)


遊子註:這裡的「無自性性」的語義就是完全從「性空」的角度,往「內」抽絲剝繭而論的。因而最後會用「勝義無自性性」為假名。這和「法界論」從「本有」的角度往外而論是完全不同的理論方式!


真是他媽的,難怪「性空」的法義會誤導很多人!玩「性空」的人 如果看不懂「本有」,那他怎麼有能力看懂「勝義無自性性」的意思?又有幾個利根的人能看得懂「勝義空」是怎樣的「本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家都是龍樹菩薩啊?這樣怎能不讓性空的學人…一直在虛無縹緲的語義中…玩腦筋邏輯的文字遊戲呢?真是他媽的!


遊子會罵「他媽的」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樣的「無自性性」只會讓錯解「性空」的人,以後只要一看到「本有」這兩個字 就GG了!而會GG的人根本就無法知道…從「性空」論到「本有」的核心時…他們的語意就只能用…「無自性」之性……的「無自性性」來表達,天啊!真是他媽的!  PS..能看懂「本有」的人,就是「性空」學者的福氣!要不然,遊子也只能徒呼負負了。因為GG的人,不只難以溝通,甚至是無緣…,乃至於會和「法界論」產生莫名的對立……!嗚呼哀哉!這豈是遊子所樂見哉?真是他媽的!哈哈~~~~!



福德 (佛教)

功德梵語puṇya巴利語puñña寮語ບຸນ轉寫:bun;藏語བསོད་ནམས 威利bsod nams泰語บุญ轉寫:bun),也稱功德利益梵語anuśaṃsa)、福德梵語guṇa);佛教術語,最早來自印度諸宗教共有觀念英語Punya (Hinduism)。指福報與德行,一般指善業的回報,現在或未來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與回報,譬如布施錢財、利樂眾生,或者造橋鋪路,或者為人義診,這都是世間福德;有今生財寶豐饒者,皆由宿世修諸布施等福德故[1]。也指出世間法趨向涅槃道所積累的福德,如無上正等覺佛陀號稱「福慧雙足尊」,即福德和智慧皆已達到圓滿。

禪宗認為:功德在於「修行的所成」,明心見性,才有功德;福德只是善業善報,並非完全等同於功德。即是說,功德和福德不是斷然分別的,通常所說的兩者是相同的含義,而偏重於世間福報者,多說福德,偏重於出世間福報者,則言功德。相傳梁武帝曾對達摩祖師自誇,武帝說他一心護持佛法,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達摩祖師則認為並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但武帝不能理解。[2][3][4]

簡介編輯

佛教中的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五種均為福德所含攝,只有般若波羅蜜屬「慧」,「慧」猶如眼「福德」就像腳,缺一不可,故曰:「六度爲盲,般若爲導」。對修行人而言福德有多種;如一般的布施財物的福德,有接引眷屬進入正法道場所得的福德,道場中隨喜讚歎的福德,過去世與善知識結緣的福德,以及自己在正法中獲得啟示的福德,心性調柔所修的福德等等。

又譬如求生極樂世界者,當修三種福業,以累積福德: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依,一皈依佛,不墮地獄;二皈依法,不隨惡鬼;三皈依僧,不墮畜生、具足眾多戒律、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深相信因緣果報、讀誦大乘經文、勸進行者。[5]

行者於利益眾生中而得福德,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世間樂具」等,又以之利益眾生作後世利益。末後成佛,得福德果報,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無量清淨,梵音柔和,無礙解脫等諸佛法,度無量阿僧祇眾生。涅槃後,碎身舍利,與人供養,久後皆令得道[6]。故言: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能滿所願,一切聖人所讚歎。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忘塵觀 的頭像
    忘塵觀

    忘塵觀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