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需要新農場

  • 健康的食物
  • 健康的環境
  • 人道(關懷)教育

健康的食物

自己決定自己吃什麼不是一項基本權力嗎?

高品質食物生產的關鍵秘密在於細心的對待種植物,讓他們達到自身天然秉賦的最佳表現。

要創造未來的農場與農業文化,我們需要找出「營養」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營養?)除了維持身體基本功能,我們希望營養能達到什麼效果?

食物能夠有助於靈性力量的發展嗎?

健康的環境

如何評估一個農場是否健康?

  1. 產量越來越高?
  2. 投入的勞動力有沒有越來越少?
  3. 對外不資源的依賴是否越來越低?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指在生態系統中,人類直接或間接謀取的所有福利。目前的生態系統服務共分為四種:

  1. 供應(provisioning),例如食物來源、原料、水等;
  2. 調節(regulating),例如氣候調節;
  3. 支持(supporting),例如傳粉或種子傳播、營養循環等;
  4. 文化,例如娛樂及精神層面的價值等。

教育人群

新世代的農夫不能只是掌握農耕的技巧,也擁有優秀的人文和社會素養(其實是對所有人也要)。

對過去的大多數人,農場和大自然就是偉大的教育家(其實,現在也是,只是我們沒有太重視這位老師)!

明日的農場可以教導我們的事情:

  1. 依循季節、日夜規律有致的生活方式;
  2. 學習接受當地自然所贈予、透過農作耕耘而來的簡樸生活;
  3. 無怨尤的投入必要的工作~餵養與清潔,把個人享受昇華到工作責任;
  4. 學會無法不勞而穫,這邏輯很基本,一點也不抽象;
  5. 明白是大自然在農場裡生養創造,不是農夫;
  6. 體會到前人的努力造就今天的一切,種樹是為下一代工作;
  7. 欣賞並接受多元異質,多樣性指的是:物種多樣、基因多樣&棲地多樣;
  8. 大自然可以把廢棄物變成重要的資材(農場需要動物,也需要廚餘、動物排遺);
  9. 嫻熟使用工具和機械需要學習許多技巧(嫻熟的農夫從事農務,那是一個行動藝術)。

分享:合作農場

合作農場首先應該發生在城鄉交界,集結並強化都會的支持力量,因此,它的責任有:

  • 建立適切的食物通路:合作農場是一個食物的集散地。利用合作社組成的人力,將合作農場自己生產的蔬菜&友善生產者生產的蔬菜與加工品在合作農場集結,分裝,配送取貨點;
  •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小農送菜到合作農場來,同時可以參與合作農場的農務,除了提供部分勞力,也在技術與知識上,與農場與其他小農、支持的社員相互交流激盪,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支援各自的農場;
  • 食農教育的連結: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得食物,也不知道怎麼吃。在合作農場定期的共食活動,可以學習到食物的生長的過程、食用的方式,可以分享食譜、加工方式;
  •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建立合作農場與小農所擁有的農機具清單,在必要時,可以租借、合作或者協助維修;

總歸來說,合作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

建立明日的農場需要什麼?

農業有基本的目標嗎?

  1. 孕育充足切多樣化的食物供應在地社區需求,這些食物要充滿生命力,可以賦予人們健康,當鄰近地區或都市生產不足實,可以滿足居民所需;
  2. 實施的方法要保存自然環境,還要能復育自然環境;
  3. 提供人們與自然一起工作的教育機會。

十八世紀以前,務農單單只是供應生命需求的一種方式,是普遍的生活型態,而非經濟活動,工業化及城市興起以前,大多數人都從事農耕,農產品沒有真正的市場。很長一段時間,金錢只是用來支付稅金,供樣那些無法靠農耕維生的貴族、士兵與神職人員,另外,金錢也用來購買農具&鹽巴。

農業科學越來越向經濟學靠攏,變得比較少關心什麼是農場的理想狀態。

農業科學應該關注的是農場作為一個自然的生命有機體,她所孕育的動植物如何能生氣蓬勃的發展。

明日的農場要讓人類社會擁有健康的食物、健康的環境&文化與教育,如何確保建立未來農場時,這三個面相都能得到兼顧?本書建議形塑明日農場需要:

  1. 基本的靈性動機:要實現個人與集體符合地球年復一年自我更新、重生靈性命運的生活,讓人類獲得安全生存與健康的身體;
  2. 社會動機:無論個人生命境遇如何,我們都要好好的運用土地,讓每個人得到充足的健康食物、燃料&布疋;
  3. 經濟動機:明日的農場要以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發展~產出更多、多樣化產出,成為社區的主要食物來源。特別一提的是,一個農場的經濟理想是他本身內部就能達到維持高生產力,除了自給自足,也能有餘裕供應社區,並且自行留種,作為來年使用,同時,從外部輸入的物質、能源及人力都要趨近於零。

核心概念

本書所提的核心概念是「生機互動農業(Biodynamics farming)」。

在 BD 農業中,農場是一個有機體或是生命體,就如同 James Lovelock 的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一樣,這個概念引還在農場所有的考量與行動之中。只是,農場要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生命體呢?這是一個大哉問,但是,我的體會是時時的把「農場是一個生命體」放在心理,每一次的農務行動都會帶給你新的體悟與實踐靈感。

自由的土地

將資本邏輯(土地商品化)&共產邏輯(土地國有化)運用在土地上,都是災難!

「明日的農場若是要成功,就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政府掌控,甚至土地管理。政府沒有能力,也不適合擔任此項任務」。

明日的農場必須建立的土地新觀念:

  • 土地不應該作為貸款時的擔保,也不應該被當做抵押品;
  • 土地必須是自由,才能確保其最初的目的~提供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

所以,我們要「解放土地」,明確的說,合適耕作的土地,必須漸漸的納入當地土地信託的保護。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買下每一塊農地,而且是最後一次買賣,然後出於當地人的自由意志,將土地轉成信託形式,以保護土地不會再次為了個人利益而被抵押或販售。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非常認真處理農夫&農地相互依賴扶持的關係,對大部分人來說,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和個人擁有的不動產是緊密相連的,這些不動產通常就是房子與農場,是生病與養老的經濟保障。

書中表示,我們需要為農業發展出全國性的「自由土地」系統,這個系統不會把土地商品化,因此會衍生出全然不同的金錢體系。這是一個重大挑戰。

農耕工作的典型態度就是全然奉獻給工作,如果農夫不能為動物、植物、為整個農場的生命體奉獻心力,那麼動植物也不會生長蓬勃。依契約賺取工資的受僱勞工無法發展出這種必的全新投入。

農夫是出自於靈性上的目的而來到這個崗位(KKF Daycha 執行長說:我們作為農夫追求的不過是自然與自在兩件事/We become a farmer because we want 2 things: nature and freedom.)

…自由的人們在自由的土地上合作,使所有人獲得基本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