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script src="https://ext.pixnet.tv/user/cck202/embed/autoplay-loop/764344708.js?t=m"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1][2]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創傷羈絆,不一定只發生在人質身上,只要加害者對被害者實施騷擾,都可能使被害者加害者產生強烈的情感[3]。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4]。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精神疾病名詞[5]。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更傾向是人們用來掩蓋不想討論問題的假想狀態。

 

 

詞語釋意編輯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讓—埃里克·歐森克拉克·歐洛弗森,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位於諾瑪姆斯托格英語Norrmalmstorg廣場最大的一家信貸銀行,並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與警察僵持了130個小時後,歹徒最終投降。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4名曾經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表明並不痛恨歹徒,表達他們對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多加照顧的感激,並且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在案件發生後被挾持者不願意在法庭指出歹徒,在挾持案件當中被挾持者還與歹徒成為朋友[6][7]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5日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4名人質抗拒瑞典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在斯德哥爾摩人質挾持事件中被發現而得名。

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囚犯戰俘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狀,而女性的比例比較高。

 

 

綁架中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特徵編輯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質資料庫顯示,大約8%的人質表現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8]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綁匪為了某種原因而綁架人質,並得到人質認同。
  2.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3. 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4.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5. 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諒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心理學的解釋編輯

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

演化心理學則認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人類祖先採集狩獵時代,為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產生心理現象。」[9]

其中被綁架是祖先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尤其是女性。在人類歷史上,婦女被鄰近部落奪取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事件。在其中一些部落(例如:雅諾馬馬)幾乎每個人的前三代祖先當中,都曾有淪為俘虜者。也許有高達十分之一的女性是被綁架而來,並融入了部落。[10]以色列軍事歷史學阿扎爾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為數不多的狩獵採集時代遺留下來的心理現象之一。綁架強姦等致命暴力,是生殖衝突的直接原因[11],婦女如果反抗,孩子[12]跟自己[11]可能被殺。為了適應此情況,婦女產生某種程度的人擇[13]

阿扎爾蓋特認為,戰爭綁架是史前時代人類常見的活動。[11]長時間的天擇結果,人類發展出適應環境的心理特徵。而此特徵的產生,可能與受虐待婦女症候群有關[14],即如果受害者長時間受到沒有雙方同意的BDSMSM、集體虐待性侵害等,也會產生此心理。[10]

 

 

參考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忘塵觀 的頭像
    忘塵觀

    忘塵觀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