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cript src="https://ext.pixnet.tv/user/cck202/embed/autoplay-loop/758903577.js?t=m"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瑜珈會

 

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麼關係

2014/07/23 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
佛教是我國大多數人所信仰的宗教,在瑜伽在我國越來越流行時,也會讓很多人開始想到瑜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而佛教也是,那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瑜伽一詞源於梵文Yoga的音譯,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動因的結合或一致。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瑜伽的境界。

 

瑜伽淵源於古老的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聖鎮Rishikesh被稱為印度瑜伽之都。這裡每年都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師或瑜伽愛好來此進修接受培訓。

有許多中國人會認為瑜伽和佛教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點,但這並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從無法記憶的遠古時代起,也就是釋迦牟尼未創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經有人在練瑜伽了。

起源於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並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學系統,它是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提供了有系統的步驟,讓個人超越小我的經驗,而進入永恆的合一。第一位締造了瑜伽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印度古聖賢帕檀賈利在編著的《瑜伽經》中,第一句話就是,當下,瑜伽的教授。也即,在反覆的實踐梳理身體和心靈後,大腦停止紛亂的思潮,意識禪定在當下,獲得永恆的和平。第二句話是:瑜伽是意識的寂定。也即,靜止意識的流動,就會達到合一。所以,《瑜伽經》講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驟的習練,逐漸學會控制意識,讓大腦安靜下來,享受和諧寧靜。瑜伽體式練習一方面鍛鍊了全身的每一個部位,使肌肉、關節以及脊柱和整個骨胳系統更為有力和協調,另一方面,鍛鍊內臟、腺體和神經系統,使全身各系統保持充滿活力的狀態。瑜伽呼吸法活躍身體機能,有效幫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靜;冥想練習,使人心靈清澈、明心見性,走向開悟。

人們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麼—一種達成目標或滿足心願都無法平息的感覺。每一個人都不停地追求愛、成功和幸福,我們陷在無休止的思想中,對過往的事懊惱,為將近的事擔憂,在這種清醒的精神狀態中,我們的經驗和信念為我們添加了諸多限制。身邊的幸福與感受被我們紛亂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變得模糊不及,心永遠處於焦慮躁亂之中。瑜伽的根本目的在於重新將清醒的意識狀態與擴展的意識狀態合一,也即將小我與宇宙間的大我結合在一起,「瑜伽」(Yoga)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連接」(Joining),與一成不變的真理結合,讓精神從一切分離感覺中解脫出來,使之不再受到諸如時間、空間或因果等幻覺的限制,從而獲得身、心、靈三者的升華,享受和平與喜悅。(參考資料:北京天悅國際瑜伽培訓學院網)


 

 

 

名詞解釋:瑜伽宗

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亦譯「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別之一,與「中觀宗」相對。公元五世紀中,由無著、世親兩兄弟所立。相傳無著曾受到彌勒菩薩的啟示,誦出《瑜伽師地論》,為教義的根據。無著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等。世親初習小乘,後隨兄習大乘,著有《唯識三十頌》等。


瑜伽宗和中觀宗在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觀世界的同時,又肯定思維意識(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主張「實無外境,唯有內識」、「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識的幻化。

南北朝時傳來中國。唐玄奘法師翻譯傳播,並與弟子窺基建立唯識宗,即法相宗。



瑜伽

「瑜伽」(英文:Yoga,印度文:???)是梵文譯音,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意思是「自我」(atma)和「梵」(Brahman)的結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Yoga)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瑜伽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已經衍生出很多派別。正統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業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達利尼瑜伽六大體系。不同的瑜伽派別理論有很大差別。智瑜伽提倡培養知識理念;業瑜伽倡導內心修行,引導更加完善的行為;信仰瑜伽是將前者綜合併衍生發展而來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體系和肌體體系;王瑜伽功偏於意念和調息;昆達里尼瑜伽……。這些不同體系理論的瑜伽,對於修習者來說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坐禪

禪坐,又稱坐禪、打坐、靜坐或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禪坐姿勢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坐禪,同時也是民間愛好佛學者理療、治病、修身、養性、養生、悟道的一種修煉方式。

坐禪具體操作如下: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儘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忘塵觀 的頭像
    忘塵觀

    忘塵觀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