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慧勇居士發布的空間說說彙編,

每一段皆單獨意境,標題為編者添加。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作者著作《推開回家的門--一個實修者的成長解脫之路》(簽名版)授權本平台流通。



有同修問,如何看一個人的證量高低?

有證量的人,不會要你信什麼,背什麼道理,會教你觀察,並且他觀察到的比你觀察到的細和深,觀察是觀察身和心,不是別的。你會發現,他常常一語中的,說得透徹,這是因為他看得更清楚,更徹底。——如此,你便大約知道一個人證量的高低了。

當然我們一般不必去研究他人的證量。有的人說話,大約看是對的,仔細看牛頭不對馬嘴,不知道你究竟想問啥。這種現象屬於口頭禪,佛油子式的口號,通用的大道理,這不是證量。為什麼對身心的觀察這麼重要,因為自我的束縛是從身心起,解鎖還需從鎖上下手。


修行與道理和思維無關,很多人修「死」在這裡。很多人在思考,我要如何想,如何做,才是「如法的」,是「無我」的,這些都已入迷途,並且很難走出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思考。

人間,很多道理是對的,但事實上對人是誤導的,修行上也容易犯這樣的錯誤。舉個例子,比如,人們說,遇到大困難時,要迎難而上,如果解決了這個困難,你的能力就會增加,以後可以解決更多的困難。這話表面看是沒有錯的。但是呢,如果人人都這樣,並不理智。並不是每一個困難,都需要我們去克服。

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要判斷,是不是一定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了,這個困難是不是一定值得去克服它,有了這個前提,才談如何去克服。如果我們有更佳的選擇,為什麼一定要去做無謂的犧牲呢?這就是基於對事實如實觀察之後的判斷。修行也是這樣,有些話看起來像真理一樣,無可辯駁,就如上面的例子。但是沒有看到整體,只在很狹隘的視覺里。所以,不要靠思維道理去「修行」,必須要實際觀察去修行,以四念處為基本的觀察方法。


我一直說,反覆說,還是有人不相信。佛說的內容,是讓大家在修的過程中作參考的,不是讓你去思維和推理的。佛說的正思惟,是讓你如實進行觀察,乃至深入觀察,這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的,不是建立在道理的基礎上的。

修行中所謂的四念處,就是指由淺入深的觀察方法而已。當然這些方法還是很珍貴,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眼前利益與得失,無法看到生命深處的現實。佛法的珍貴之處正在於此。生命深處的現實,遠非一般思維可以理解,不可思,不可議,唯見方知。

道是道,法是法,它本身就是那個樣子,既然如此,你只管觀察就好,一直深入觀察下去,推個什麼理,思維個啥呢?人就是被六根習氣所困而不得解脫,思維是意根的習氣,你在意根上找解脫,不是刻舟求劍嗎?


大家不要迷於文字,包括不要迷於經文,也不要迷於道理。一切五蘊所生法,皆是有缺陷的,包括文字,都是有所住的,不是真實的,就如刻舟求劍,舟已划走,就如乾屍,已經失去生命——所以法應舍,非法更應舍。對一切五蘊所生法,皆不可貪執迷戀,否則這會成為解脫的束縛與障礙。

如果經文是完美的,人們的理解就是一樣的,不會有人理解對,有人理解錯。如果經文是完美的,人們看了就應該可以悟道,但通過看經文能悟道者,世間罕有。一切的教法,也不是地圖,因為地圖可以一 一對應,而經文或教法與解脫無法一 一對應。把經文比喻成指月的手指,更為妥貼。


修行不為當聖人,更不是要高人一等受人禮拜。一切只有一個目的,讓自己清醒一點,再清醒一點,更清醒一點,最終徹底清醒……這與唯物主義的科學觀很相似,以實際為判斷標準,所以禁講妄語,不可說假話。——成佛,解脫,證果等等,一切高大上的詞彙,都只是在描述這件事。社會上很多人把宣傳迷信當修行,是錯解,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離開迷信,見到實情。當然有些教人的善巧方法例外,就如用"狼來了不可哭"讓小兒止啼!

真正的修行,只有失,沒有得。就如一個久病之人,病苦消除,回到健康的常態而已。你不能說他得到了健康啊。因為健康本來就是一個人應有的常態,病苦才是非正常狀態呢。修行的息苦,亦同此理。

附:

慧勇師兄相關著作專題:(點擊標題可閱讀,訂閱本號了解更多)

修行:是什麼決定了命運?

18種實修的常見障礙原因與解決方法

修行實戰:你是在用心還是在用習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jgmqa.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