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中有煩惱     曰     修羅

 

 

https://youtu.be/GYrXleazw6w

 

 

https://youtu.be/tWG0dz1Q5sw

 

https://youtu.be/r_Xjf0heaxY

 

STS的全名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越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學科,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

 

STS的全名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越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學科,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文:傅大為

結語: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STS

(前略)

在討論東亞STS這個議題的最後,讓我來簡單談一下「東亞STS」這個範疇的現況與問題。

首先,英美乃至法國荷蘭的STS發展,大,而這幾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社會情況,或許要比東亞有較高的同質性。至於東亞,如果說主要包括了日本、韓國、中國以及台灣這四個東亞社會,而暫時不談新加坡或其他,除了我前面提及的東亞科技社會有類似的頻繁科技爭議外,這四個社會彼此的差異性其實很大。如果中國是大象,那台灣就是小猴子了。

不過台灣雖小,在東亞STS界,因為過去的因緣,讓台灣首先成立了東亞STS國際期刊(EASTS季刊),至2018年已經發行有十年以上了,這是至今幾乎唯一的東亞STS國際學術期刊,而且已經獲得了一些國際STS界的讚許,包括2018年獲得國際4S學會的Infrastructure獎。

   

 

 

  

 

 

  

 

 

  

 

 

    

 

 

   

 

 

 

 

 

   

 

 

 

東亞雖然另外還有一個每兩年左右舉辦一次的東亞STS網絡會議(Network Conference),至今也舉辦超過十屆以上了,不過此網絡中的聯繫往往是透過資深東亞STS人的私下管道或各國的STS學會彼此聯絡。所以一直到2017年,我們尚沒有成立東亞STS學會,而且我們EASTS期刊與未來東亞STS學會的關係,也常是個待討論的問題。

 

在這樣的東亞歷史地理與科技環境下,是否可以有個相對穩定的「東亞STS」範疇?強調全球流動的後殖民思路,不見得會喜歡這樣一個穩定的範疇,因為一旦有了個這樣的歷史地理範疇後,後殖民思想往往就會經營「去領域化」,積極去追溯領域內外的跨界與全球流動,到後來達到去領域化、去「中心-邊緣」化的效果。不過反之,也因為東亞STS期刊的出現,讓習慣以歐美為主體的國際STS視野有了相當的衝擊,繼而在EASTS的十年之後,在2017年我們也看到拉丁美洲STS期刊TAPUYA的成立。

那麼話說回來,本書所寫的英美STS緣起與建構的前二十年,與目前東亞STS的脈絡關係又是什麼?雖然英美社會與東亞差別很大,但早期英美STS興起所面臨的問題,今天尚稱年輕的東亞STS,差不多也都會面臨。其實可借鏡之處不少,我下面先舉幾個例子,然後最後再回到台灣STS的發展。

第一,1970年代的英國SSK興起,尚未有學術與社會建制,除了面對英美科學哲學家來自知識客觀性的質疑外,還要面對英美科學社會學家的側目,因為沒有謹守社會學家「不評論科學知識內容」的本分。那麼SSK如何回應?這是本書的部份主題。反觀21世紀的東亞,也是東亞STS興起的年代,STS也非建制,傳統科哲家與社會學家的知性分工壓力(科學知識的客觀有效性 vs. 科學制度的社會影響),仍然很容易在東亞出現,甚至不只社會學,凡是符合史諾「兩種文化」分類的許多東亞人文社會學科,包括人類學、政治學、文學等,都可能會擔心STS的「越界與逾越」了所謂兩種文化,那麼STS如何在東亞的各學術界穩住陣腳?還有,因為孔恩的《結構》在東亞的影響力也十分深厚,孔恩強調科學理性、反對科學的過度「社會化」,包括對STS的諸多埋怨,這些也都是東亞STS需要處理的問題。此為東亞STS發展可借鏡於本書之一。

第二,對於SSK強綱領的公平性與對稱性而言,一個重要的社會親近關係是英國帝國的崩解與前殖民地的解殖,故而英國的SSK人結盟二戰後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一起來面對與適應新時代的來臨。但就東亞二戰後的四個社會,同樣也面對著帝國的崩解與前殖民地的解殖;在這裡的「帝國的崩解」,若說是東北亞,那自然是指日本帝國,但若說是東南亞,則可指法國、荷蘭,還有美國各帝國在東南亞的崩解。那麼,東亞STS人的發展策略是什麼? 此為東亞STS發展可借鏡於本書之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