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昔底德及其生平

首先我們從修昔底德這個人物入手。


   

       

   







    


  


  


    



   

修昔底德


關於修昔底德及其生平


首先我們從修昔底德這個人物入手。


修昔底德,古希臘歷史學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臘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其父奧羅路斯是雅典的貴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區擁有金礦開採權。他在雅典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修昔底德生活的時代正值雅典的極盛時期,也是古希臘文化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說,愛斯契里斯、幼里匹德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戲劇,詭辯派(又稱「智者派」)的哲學,希羅多德等人的歷史著作,以及「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所代表的「實驗的」「科學」精神,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年以後,他也像大多數貴族子弟一樣,憑藉家族的門第和個人的才幹而步入仕途。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時,修昔底德已經30歲左右,並可能已投身軍旅。軍旅生涯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軍事經驗,因而於公元前424年被推選為雅典的「十將軍」之一,率領一支由7艘戰艦組成的艦隊,駐紮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島。當斯巴達的軍隊圍攻安菲波里斯的時候,他接到該城守將攸克利的求援後立刻率軍增援,但在他到達之前城池已被攻破。當局認為他貽誤戰機、且有通敵之嫌,就將他革職並放逐到色雷斯。


此後的20年間,修昔底德雖然居住在色雷斯,但始終關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進展情況,隨時記下具體過程。據說他經常到各地戰場去進行實地考察,甚至還去過伯羅奔尼撒同盟軍隊的陣地和西西里島。公元前404年,戰爭結束以後,他才獲得特赦,得以重返故鄉雅典。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的古希臘史學家,他的代表作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部著作是修昔底德在自己親身感受的基礎上、依靠敏銳的觀察力、發揮了卓越的寫作才能之後才完成的。


修昔底德的寫作衝動,來自他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深刻認識。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這次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就開始寫這部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爭是一個偉大的戰爭,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更有記載的價值。我的這種信念是依據下列事實得來的:雙方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這是希臘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動亂,同時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臘人的地區,可以說,幾乎全人類都將蒙受其影響……。」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源出


「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修昔底德陷阱」翻譯成當代語言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古雅典與斯巴達。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著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27年的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



德國與世界大戰。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與侵略戰爭。在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歷。日本崛起之後,就想挑戰歐洲殖民地在亞洲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最終爆發了日本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亞洲其它國家的戰爭。


2014年1月22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布,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習近平指出中國不會陷入中等已開發國家停滯不前的沼澤,強調「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國夢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國應拋棄二元對立觀,避免在世界製造衝突、隔閡與對抗,導致兩敗俱傷,而要走和平共榮的道路。西方大國更應反思歷史、接納中國,適當做出調整和讓步,若針鋒相對則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習近平強調「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對西方大國有如醍醐灌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不斷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的崛起,便不斷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傳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表示出外國對於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和威脅到其本國的利益,即試圖通過這種輿論減緩中國的發展速度或在國際舞台中孤立中國。這種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態,是絕對荒謬的。


2013年8月28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崛起為超級大國,並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面對中國崛起給美國造成的壓力,美國更應反思歷史、接納中國,適當做出調整和讓步,若針鋒相對則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2015年9月25日,歐巴馬在與習近平主席的交談中表示,我不認同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發生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大國尤其是美中之間,更要避免衝突。我相信美中兩國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建設性的、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幾點評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針對與美國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種種政策話語,就是為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的領導層也一直在重複中國要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現實地說,要避免戰爭,光有主觀上的政策話語並不足夠,而是要找到確實的方法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


要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必須拋棄對美國的理想主義認知,而對其(或者任何一個其它國家)有一個清醒理性的認識。無論是對自己本身的國家利益,還是對他國的國家利益的思考,不能注入任何的理想和人為的感情。越現實,越有可能找到避免戰爭的方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表示,「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特別嚴格的學術詞,也並非鐵律,沒有證據表明所謂的崛起國和原先大國一定會走向衝突。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其實連提出者修昔底德本人也講不清楚,學術界更是有諸多不同看法。


在實踐層面,中美之間也並不一定會走向「修昔底德陷阱」,中美經濟上相互依存,同時都是軍事大國、核大國,如果衝突代價會很大。這樣兩個決定性因素使中美具備了過去傳統大國不具備的一些特徵,使得中美有可能超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現在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態度是非常一致的。首先主觀意願雙方都沒有問題,而具體的辦法就是要擴大合作面,除全球問題、地區問題、經濟問題外,在科技發展方面,中美有很大合作的空間。金燦榮說,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前提是中國繼續穩定發展,中美合作中要找好合作重點,讓美國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獲益。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這次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就開始寫這部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爭是一個偉大的戰爭,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更有記載的價值。我的這種信念是依據下列事實得來的:雙方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這是希臘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動亂,同時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臘人的地區,可以說,幾乎全人類都將蒙受其影響……。」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源出

「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修昔底德陷阱」翻譯成當代語言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古雅典與斯巴達。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著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27年的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

德國與世界大戰。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與侵略戰爭。在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歷。日本崛起之後,就想挑戰歐洲殖民地在亞洲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最終爆發了日本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亞洲其它國家的戰爭。

2014年1月22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布,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習近平指出中國不會陷入中等已開發國家停滯不前的沼澤,強調「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國夢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國應拋棄二元對立觀,避免在世界製造衝突、隔閡與對抗,導致兩敗俱傷,而要走和平共榮的道路。西方大國更應反思歷史、接納中國,適當做出調整和讓步,若針鋒相對則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習近平強調「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對西方大國有如醍醐灌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不斷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的崛起,便不斷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傳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表示出外國對於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和威脅到其本國的利益,即試圖通過這種輿論減緩中國的發展速度或在國際舞台中孤立中國。這種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態,是絕對荒謬的。

2013年8月28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崛起為超級大國,並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面對中國崛起給美國造成的壓力,美國更應反思歷史、接納中國,適當做出調整和讓步,若針鋒相對則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2015年9月25日,歐巴馬在與習近平主席的交談中表示,我不認同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發生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大國尤其是美中之間,更要避免衝突。我相信美中兩國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建設性的、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幾點評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針對與美國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種種政策話語,就是為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的領導層也一直在重複中國要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現實地說,要避免戰爭,光有主觀上的政策話語並不足夠,而是要找到確實的方法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

要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必須拋棄對美國的理想主義認知,而對其(或者任何一個其它國家)有一個清醒理性的認識。無論是對自己本身的國家利益,還是對他國的國家利益的思考,不能注入任何的理想和人為的感情。越現實,越有可能找到避免戰爭的方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表示,「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特別嚴格的學術詞,也並非鐵律,沒有證據表明所謂的崛起國和原先大國一定會走向衝突。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其實連提出者修昔底德本人也講不清楚,學術界更是有諸多不同看法。

在實踐層面,中美之間也並不一定會走向「修昔底德陷阱」,中美經濟上相互依存,同時都是軍事大國、核大國,如果衝突代價會很大。這樣兩個決定性因素使中美具備了過去傳統大國不具備的一些特徵,使得中美有可能超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現在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態度是非常一致的。首先主觀意願雙方都沒有問題,而具體的辦法就是要擴大合作面,除全球問題、地區問題、經濟問題外,在科技發展方面,中美有很大合作的空間。金燦榮說,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前提是中國繼續穩定發展,中美合作中要找好合作重點,讓美國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獲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