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南雞足山

雞足山和中國佛教四大聖山齊名,又有中國第五大聖山的美譽。雞足山相傳是「苦行第一」大迦葉尊者入涅槃的聖地,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地域,也是東南亞著名的佛教聖地,千年的佛教文化遺跡,讓雞足山保有珍貴的佛教文物和宗教傳統,更是朝聖者一定要去親去朝拜的佛國聖地。

雞足山傳說

雞足山的山勢背西北而面東南,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如雞足,所以得到雞足山之名。

典籍記載:釋迎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曾持金縷僧衣及舍利佛牙在雞足山等待慈佛下生。雞足山主峰南側的天然巨型石門,相傳即是迦葉守衣等待慈佛之處。

雞足山的佛教發展始於宋代,盛於明朝。許多高僧都是在雞足山出家修行,將雞足山佛教推至極盛。從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住山僧眾上千人,處處香煙繚繞,是佛教的鼎盛時期。

之後,先後增修了祝聖寺、楞嚴塔等寺塔,清康熙時期已有大寺八座、小寺三十四座、庵院六十五所、靜室一百七十餘所、寺僧五千餘人,高僧輩出,亦不少名流賢士先後至此聽經讀書、訪友探勝。清光緒年間,雞足山名僧虛雲和尚進京為皇太后慈淚祝壽頌經,受封為「佛慈洪法大師」,並欽賜蠻駕、紫衣、玉印等珍貴文物。六寺七十二庵共一百零八座寺院的宏大建築規模,僧尼多達二、三千人,千年的佛教文化,更使雞足山蘊藏著無數的珍貴文物古蹟。

靜坐默念的修行法門

雞足山佛教流派以禪宗為主,以靜坐默念為修行方式,提倡心性本靜、佛性本有,成佛在於一念、在於剎那頓悟,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但有一段時間佛教式微,佛綱不振。當時虛雲師父看到禪宗祖庭、道場荒廢,僧眾淪墜,於是發願振興十方叢林,重建古剎。他努力興建房屋,立定規約,坐香講經,重振律儀,傳受戒法,四眾求戒者更達七百餘人,重振禪宗地位。因此,雞足山聲名遠播,更成為東南亞各國信徒心中的佛教聖地。

宗教交流儀式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雞足山的朝山廟會,屆時遊人來至四面八方,遠達海內外。

祝聖寺

祝聖寺建於雞足山腹,原址為缽盂庵。清末民初,虛雲和尚於舊址重修此寺,經十年施工,在虛雲和尚六十歲時,建成此寺。就其規模、巨集來說,是雞足山群庵之冠。

祝聖寺的建築原有「三廳」,「四樓」。鐘樓上懸掛五千多斤的宏鐘,下塑「南海普陀山全景圖」;鼓樓上置大皮鼓,樓下塑有唐僧取經回東土的圖,將取到真經、勝利歸來的唐僧等四人的歡快心情巧妙地表現出來。藏經樓在大殿後,紅漆木櫥,黃銅大鎖,內藏各種珍貴佛教經典。

祝聖寺東約五百米處的空心樹是一株已經有六百多年的高山櫟。樹洞內能置一張床、供一佛龕,還可以供香客打坐,明代曾有一個廣西老僧在此居住修行。

太子閣與眼藥泉

在華首門面前為太子閣,供有太子佛像,華首門旁之眼藥泉,時有勻許泉水,旱天亦不枯竭,相傳是古代兩僧之淚水。

眼藥泉又稱眼淚泉。相傳唐代有一位僧人「小澄」,與兩僧同住一茅庵修行,一日,小澄往城而返,向兩僧討飯,兩僧非但不理會,更戲語:「你從城裡回來,反要我二人給你給齋飯吃?」小澄聽後默然不語,走至華首門前,叩華首石門,石門豁然而開,小澄入內,兩僧忙去呼喚:「請小澄師父等一等。」但石門已閉,兩僧後悔不已,大聲涕泣,焚身門外,而焚身處更生柏二株,故後人在柏樹前後蓋了兩塔,名為「飲光塔」。民間傳言:以眼藥泉擦洗眼眶,能除眼中塵埃霧障,洞悉人心善惡,又能明目。

迦葉聖殿

此處為朝聖者的必拜之處。殿中主要供奉的是「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入定處的「華首崖」,有一道崖壁,形似一道大門,摩訶迦葉尊者就入定其中。這裡有一塊碑,上面記述的是晉代高僧釋法顯路過此地,夢見摩訶迦葉就在此石門之中。

念經鳥

在雞足山茂密的森林中生長著一種個子不大,羽毛為灰色的「迦葉鳥」,牠們成群結隊的影蹤出沒在雞足山四周,一點也都不怕生,不斷發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叫聲,好像僧尼在念經,人們因此稱牠們為念經鳥。

相傳,念經鳥是由摩伽陀國(印度)而來: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抱金瀾袈裟,攜舍利佛牙,肩上落著一雌一雄的兩隻小鳥,雲遊四海而來到雞足山。

當時洱海裡蛟龍作怪,淹沒田莊,危害百姓。

為制服蛟龍水怪,解救人民,迦葉以舍利三顆定點蒼山中麓;建大理三塔,將佛牙經文貯藏在千尋塔頂,以鎮山川;以雞足山華首門作道場,並相繼建起迦葉殿、飲光寺、金爛寺。

從此,念經鳥成為雞足山的特有鳥。在雞足山僧尼的保護下,一代代棲息繁衍,數量逐年增多。每年冬春季節,雞足山一些泉水斷流,小鳥捕食困難。雞足山僧尼就聯合起來齊護念經鳥,他們在路邊、岩旁、林間、寺院、山坡和念經鳥喜歡到的地方,每隔一段路就在食具和水槽,放上清水和白米,幫助念經鳥度過春荒。念經鳥由原來的幾十隻發展到如今的上萬隻,成為雞足山的特有景觀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忘塵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